上饶县教体局:“四管齐下”谋求县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纵深化发展

更新时间 2016年08月11日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清深,蕴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009年夏,上饶县教育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为研究课题,成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国学教育研究实验区,采诸子百家,重古为今用,奠育人根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我县的具体做法为:
一、四维框架,构建国学教育推进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几年实践证明,在应试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夹缝中,国学课程无论是作为地方课程还是作为校本课程,谁也无法创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相生共荣的体系。由于缺乏课程管理、师资匹配、教研跟进、考核评价四项措施匡正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中小学开设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普遍存在着有课程计划,无课堂教学的现状。2008年之前,上饶县58%的中小学同样存在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虚设的现象。晓其缺而后补,识其弊而后革。在应试科目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中培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的校本课程,无异于在盘根错节的竹林里播种兰花。
2009年秋,上饶县从区域性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家课程有力运行的科学机制,依托教育行政的力量,加强“三定五统一,四维一体化”的机制建设,“三定五统一”是以县域性校本课程奠定国学教育的课程地位,以每周一课时,每周一晨读,社团活动为跟进给国学教育定教育空间,以学校年度考核、国学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学生学业水平考核给国学教育定实施标准,全县中小学统一国学课程设置、统一课堂教学进度、统一国学考核标准、统一教师工作系数,统一课堂实验模式。“三定五统一”如车轴之輗,稳固了国学教育的整体框架,彻底改变国学课程开设混乱,进度不一,执行乏力的初始现状。“四维一体”是以课程、课堂、课题、活动“三课一动”为载体,从加强课程管理的力度、课堂教学的效度、课题研究的深度,主题活动的广度四个维度出发,专门制定、颁发《上饶县中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意见》,并与《上饶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年度督导评估方案》相衔接,建立督导评估考核学校、业绩评定考核教师、学业检测考核学生,形成“三定五统一,四维一体”的运用机制,形成推动校本课程运行的动力系统,有效提升国学教育的课程执行力。
二、三环接力,组建国学教学研究梯队
国学课程进入了课堂,但是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国学课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国学教育既没有原有的经验可继承,也没有专业的师资匹配,更没有现有的团队可引领,因此,国学课堂一度陷入机械式的读读背背的格局,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倦于诵读,反而形成新的课业负担。其实,县域性的国学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研究性与实践性的特点。2010年,我们可以借鉴篮球比赛的布阵方式,根据前锋、中锋、后卫的梯队组合,建立国学教育接力性的研究团队,逐渐培养具有研究性的实践团队。上饶县教育体育局根据国学教育研究实践的需要,增设国学教学专职教研员,作为国学教育的项目发展技术策划,同时从全县28名受表彰的中小学优秀国学教师中,择优选拔出8名最具有研究潜质的优秀国学教师,组建成以国学教研员为引领,以8名优秀国学教师为骨干的“上饶县中小学国学教学研究‘薪火’工作室”,负责全县中小国学教育教学的模式构建、策略组合、教学评价、教材分析,作为区域化推进国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前锋”;同年,全县各中小学组建国学教学教研组,作为县级国学教学教研的推广性平台,进一步巩固乡镇学校国学教学教研阵地,形成区域性国学教研的“中锋”,着力将“前锋”的课堂构建策略转化为乡镇国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大力开展适用性研究。各学校以国学骨干教师为引领主力,以国学兼职教师为推进主体,形成区域性国学教研的“后卫”。国学教研“后卫”着重根据县域性的课堂模式、构建策略、教学目标,大力开展实践性研究。从而形成国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性、推广性、实践性三层研究的分工与衔接。
“弱水三千,可载舟。”五年的研究实践,三级研究梯队建设引领在前锋,发力在中锋,决胜在后卫。工作室核心成员根据国学课程是文、辞、道、法的统一,把文、意作为传承的支撑点,把道、法作为传承的发展点,构建读、思、悟、行的相融合的课堂。采取项目模块分工,同力协作的办法,以实验校为基地,开展教材分析运用、“五环”教学模式、“四化”教学策略、目标性评价体系四项研究。同时依托网络,建立上饶县中小学国学教师QQ群作为“薪火”工作室与各中小学教研组长、国学教师的活动平台,实现网络平台上的成果发布、通知传达、问卷调查、即时研讨。千锤百炼出真金,五年来,上饶县国学教育研究“薪火”工作室先后完成《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诗卷)》、《中国古典诗词(词卷)》、《论语》、《孟子》、《孙子兵法》五门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设计、《弟子规》全册40课教学设计,制作并下发五门课程的示范性精品课光盘259张。“薪火”工作室成员三次成功举办全县中小学国学教材教法构建性培训,培训全县国学教师共计1200人次,探索出国学教研三环接力,走本土化教研促发展的道路。
三、四化组合,谋求国学课堂内涵发展
实际上,国学课程种类繁多,不同的课程在语言形式、内容结构、思想体系、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鲜明的差异性。更为突出的困难是,国学教材的语言方式、思想方式与现代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存在着跨世纪的隔阂,学生在思维上难理解,在心理上难认同。因此,构建与课程文化、课程功能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从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动机看教育,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是活动的意义,而是活动的过程体验。因此,国学课程的教学应根据知识积累、思维启迪、能力培养、品性陶冶的育人方向,遵循习其文,悟其法,察其理,承其道的教育宗旨,从课堂的学习活动过程入手,采取诵读化、故事化、情境化、生活化“四化”教学理念,化文辞为声韵,化素材为故事,化事理为情境,化训练为生活,通过“四化”教学理念,建立以诵读为主线,组建读、思、悟、练的活动流程,注重远引典故与背景,内嵌情境与案例,近接时代与生活,彰显教材内容的形象性,增强学习过程的情趣性,突出多元对话的思辨性,降低教材的枯涩感,努力缩小学习内容与学生心理上的差距,教育需要与心理需求的差距,为学生主动参与国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心理基础,最终实现国学教学“化文为声,化理为辩,化事为境,化古为今”的教学构建,为国学教学摆脱枯涩型的讲解与囫囵吞枣式的背诵提供了可能。
教学的艺术呈现是“不在直中取,宜在曲中求”。正如一场魔术,依据科学的原理,运用特制的道具,巧妙借助视听传达,综合心理学、表演学等不同科学领域的智慧,引发人们好奇心理,激活人们求知的心理,在渲染与悬念中给人不尽的猜想与尝试。诵读化、故事化、情境化、生活化“四化”教学策略,正是根据国学课程的教育功能与教材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教师以直接简单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学习目标、活动形式,而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中挖掘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2011年秋,上饶县中小学国学教学研究“薪火”工作室,把“四化”教学策略作为自变量,把学生心理与行为作为因变量,建立8个项目实验组、8个实验校、16个实验对比班级,选定不同层次的160名学生作为实验观察的分析对象,围绕“四化”教学策略的运用,采用摄像定位回放,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信息接收的完整度、主动参与的次数、思维形成的广度、深度等方面建立统计数据,运用微格分析诊断法、环节层次分析法、对象纵横向比较法、目标达成测评法等综合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四化”教学策略对学生心理与行为有效影响。经过3年的研究实践,完成了课题研究由概念到策略,由策略到机制的课堂构建,基本解决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目标把握难、课堂构建难、文本深入难、诵读推进难的“四难”问题。
四、三课贯通,谋求国学教育家校链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培育过程与树木培植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教育没有孤立的课堂,学校没有孤立的教育。用一以贯之的思想加强国学课堂教学、国学社团活动、国学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的贯通,推动国学教育成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健康的共同需要,才能让国学教育成为有根的教育。2012年,上饶县教育体育局根据国学课程化性、养正、立志、启智、育德的教育功能,把学生的方法习得、文化濡染、生活实践作为重要的培养方向,根据感知、理解、思辨、认同、实践的内化需要,开辟国学教育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家庭大课堂三个课堂。校园中课堂以学生的社团建设为依托,以国学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在全县中小学建立以国学教师为主导的学生社团。以《声律启蒙》为载体建立“楹联学社”、典故知源学社,以《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为载体建立“诗词学社”、诗词吟诵学社,以《孙子兵法》为载体建立“谋略开讲”、“名将评说”,以《论语》、《孟子》为载体,结合社会家庭的生活事例,开设“你我他是非评谈”学社,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师生参与校园国学文化的构建中,形成特有的国学文化校园。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为此,我们根据国学课程不同的教育功能,要求学校与国学教师以实践型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开辟社会家庭大课堂。
国学教育应动情于课堂,显存于学校,闻声于社会。上饶县的国学教育一直坚持以课程为源,以课堂为支,以学生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家庭实践为流,推动国学教育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家庭,由文化走向生命,将国学教育的文化弘扬与道德重塑,融贯文化学习与道德实践之中。在三课贯通的国学教育实践中,撬动文化的两项转型。一是促进校园文化由静态文化向动态文化的转型,二是促进孩子从文化濡染向文化与道德的实践转型。如黄沙岭乡中心小学,以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过黄沙道中的情境为点,国学教师自创对联作为学校宣传课改的标语:“茅店林边舒壮志,问题导学桃李计。(上联)稻花香里继词篇,经典化性圣贤心。应家乡中心小学把学校“立人、立德、立志”的办学宗旨,与学校坚持书法、国学教育与问题导学模式的两项特色结合起来,浓缩成学校正门的一幅对联,上联:“撇捺间开蒙养正立人本。”下联:“思行中启智化性成志德。”上饶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五小学的“红领巾”广播站开辟师生诗词创作的诵读栏目,社团活动中的校园国学文化讲坛。学校正在以生成式、动态性的文化形态释放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从孩子的社会与家庭生活来看,三课贯通正在促进孩子从文化濡染向文化与道德的实践转型。家庭环境、课外生活是文化践行的大课堂,更多的孩子开始从国学课程文化出发,关注历史人物、历史影视,参与影视评谈,关注自己的生活言行,乐于反思躬行。家长们开始欣喜地用手机拍摄子女的温馨画面,记录下文化濡染下的变化。真可谓:文化如水,渠成则水至;育人育根,根深则叶茂。
八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中小学育人工作的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享有“国学教育北看北京通州,南看江西上饶”的美誉。


 
 稿源: 文章作者: 点击数:
返回首页】【关闭






 
本网站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
严禁复制、镜像。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5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