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实验中学:校校牵手,师生互动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更新时间 2016年08月11日
为进一步优化宜春中心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促进中心城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宜春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市直学校与区属学校联合办学工作。七年来,我们宜春实验中学积极响应,坚持树立大教育理念和“一盘棋”思想,认真组织,大胆探索,先后与宜春二中、宜春五中、宜春新康府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实实在在的联合办学合作帮扶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我校联合办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获得了联办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15年,受到市教育局表彰,被评为唯一先进单位。在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就联办工作作了典型发言。有效促进了中心城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联合办学工作已成为我校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新亮点,又一张新名片。
一、提升思想认识
中心城区初中学校联合办学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之举。宜春实验中学作为宜春中心城区的优质初中学校,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共享中,理应担当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为此,我们在谋划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开展的联合办学活动。我们认为开展联合办学工作不是增加学校负担,是充分发挥我校优质品牌效应的需要,是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自愿选择,是全体实中人为宜春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开展联合办学,盘活学校资源存量,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联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促进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的英明之举。为此,我们把联合办学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常规,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纳入学校和谐平安校园创建要求,形成了高规格管理,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实施的联合办学工作格局。
二、落实工作举措
联合办学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着力点在于强化工作举措,坚持真抓实干。
一是管理互动。实施领导结对,促进管理互通。我校干部与联办学校进行“1+1”结对。在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结束前开展两次交流互动活动。分管副校长每周到联办学校巡视2次以上。选派一名校级领导和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层干部到联办学校担任校长助理或领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并在联办学校任教。每学期举行一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专题交流活动。
二是教师互动。我校先后选派17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联办学校任教,三年一轮,中途不更换。有的还承担班级管理。联办学校也安排对等数量的教师到我校跟岗学习。为促进跟岗教师专业迅速提升,我们要求跟岗教师每学期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必须完成四个一:就是拜好一位师傅、命好一份试卷、上好一节公开课、做好一次备课活动的中心发言。我校组建了联合办学专家团,每学期选派三位以上专家教师到联办学校进行优质课展示或专题讲座活动,为联办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引领。
三是活动互动。我校和联办学校制订共同的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共同举办中心教研活动,坚持教学四个“统一”,就是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进行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进行质量分析。主动邀请联办学校参与我校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业务培训活动和每学期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主动邀请联办学校学生参与元旦文艺汇演、运动会、新生军训等大型学生活动,并一同进行评比表彰。
三、建立保障机制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为了避免联合办学工作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局面,我们一开始就对联合办学工作建章立制,强化了制度管理和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我们成立了联合办学领导小组,搭建联合办学工作指挥平台,配备联办领队和副领队,分别由一名分管副校长和中层干部担任。每学期举行两次联合办学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主动邀请联合学校校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参会,一起讨论计划、总结等联合办学工作。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联合办学工作,落实参与联办教师有关待遇,每学年选派到联办学校任教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职、年度考核中都给予优先倾斜,并每月发放交通补贴,让参与联办的教师乐教、愿教。
三是实施捆绑考核。分管副校长、联办副领队每周计划、总结工作必须要有联合办学的工作安排,期末要进行专题总结,并将有关表现纳入干部的年度考核。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联办教师所拜师傅的指导交流工作成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捆绑考核让联合办学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并且作为职责之一必须做好。
四、强化经验探究
在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努力下,在市教育局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几年,经过联办双方的共同努力,宜春五中、宜春二中在办学质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康府学校初一招生出现开门红。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学校管理更上台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数量迅速增多。经过两轮联合办学的实践、探索,我们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深入探究工作经验,决心为今后全市联合办学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稿源: 文章作者: 点击数:
返回首页】【关闭






 
本网站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
严禁复制、镜像。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5890号